Per aspera ad astra.
🔖 这是我的第1,579篇原创
上 周末,我去了趟深圳,在那里呆了两天,逛街和搭地铁的时候,看到几个有意思的路牌,涉及到了多种语言,跟大伙儿分享一下。
拼音标识
正如以前的帖子说过,拼音标识的路牌其实很重要,来华的外国友人即便看不懂中文,也可以通过拼读拼音来问路,因为拼音是汉化的拉丁字母,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拼音是外国人发明的。
地铁上的站名大多是纯拼音:
还有一些采用拼英结合,如沙头角站:
*sta. = station
中英街:
*St.= street
步步街:
华强北:
粤语标识
作为一个广东城市,同样出自拉丁文字的粤语拼音对于深圳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粤语 (与英文结合) 路牌也是最接地气的。
沙头角和中英街的另一种粤语写法:
中英街里的桥头街:
英文标识
除了拼音,英文标识是最常见的,用于街道,道路,站点,港口等。
海滨栈道:Seashore Boardwalk
*boardwalk 原指海边等潮湿地方的木头道路,后来不仅限于此,只要是海边的人工道路都用这个单词。
△One Night in Hong Kong:小港夜
还有 Grand Theater (大剧院),Civic Center (市民中心),Sea World (海上世界) 等。
法语标识
说是法语,其实是源自法语的英文单词,只不过保留了原来的拼写方式,比如这个 boulevard /'bʊləvɑːrd/:
boulevard 指林荫大道。
大运:
这个地方得名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universiade /ju:nɪ'vɜːrsɪeɪd/ 是法语 universite 和 Olympiade的结合。
大运中心体育馆前的石碑仿佛在向路人讲述那届大运会的精彩和令人感动的瞬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