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高考的同学们可能此时正在忙活——学校在什么城市、什么等级,专业要挑什么种类,乃至未来自己的生活要朝何处行进,可能都会被这几天的一纸志愿左右。其中,最让人感到迷惑不安的,大概就是选定「专业」这件事。
在少数派,我们其实进行过很多关于专业、职业选择与未来规划的讨论。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经历各不相同,也有一些人经历了自己对专业选择的迷茫、后悔和补救,还有的在求学和工作阶段更换了自己的专业。这篇合集就集结了这些分享,希望能给正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犹豫自己选择对错的朋友一些参考。
选择专业时,不少朋友是在家长与老师的参谋下勾画对专业的图景的。而不幸的是,你的家长和老师对大部分专业也只能称得上一知半解。后果就是这种由几重望文生义堆叠出的误解导致了对专业内容的误判,等当事人真的进了学校才追悔莫及。这其中的重灾区就是各种名字看上去简单易懂的基础学科与耳熟能详的热门专业。
有的人选择心理学是因为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朋友,有的人想了解自己,也有的人想赚钱。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学心理病不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挣到一些正经的钱;而了解自己之后,又该如何呢?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学习心理学是要有勇气的。
在你学习的道路上,具体的计算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抽象的理论推导。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当你的爷爷奶奶在问你「你的专业到底是做什么」时,你想要解释一个最简单的拓扑空间的概念都没办法让大家理解。这是因为想要快速理解一个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例子,但这些例子本身通常就已经十分抽象,难以给大家解释。
Pharmacy 是一个包含很广的学科。在这里既可以学到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的知识,也能学到化学工程的知识,还有与社科和商科的交集。能进实验室跑胶,能下厂进流水线,还能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或普通人交流药学知识。没有太难的数学,但是也开了统计课和流行病学的选修。
或许你会被命运分到俄语专业——这种情况在我们专业非常常见——但是实际上你最后的职业能够和专业相关的概率并不大,因为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有些时候,我被问到「学俄语能干啥」的时候,我也会反问一句:「啥不能干」?
一方面,「可编程」意味着这一机器可以按照人的想法自行工作,从而可以将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机器」则意味着它需要一个与真实物理世界交互的实体,而并非赛博空间中的某种存在。
在 UC Berkeley、MIT 等顶尖学校,由于 EE 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CS)的紧密联系,往往还会将两个专业直接合并成为 EECS 系。可以说,EE 是一个涵盖范围广,内容跨度大,交叉学科多的专业,可以根据具体方向的不同被进一步细分。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家常常在想的「专业」与「职业」乃至「生活」之间的关联。由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对职业规划、兴趣探索等方面的轻视,不少人在高考报志愿之前都没能好好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而不少大学转专业制度的不完善,又让大学的学习历程变成了一次成本雪球越滚越大的无底洞,一步错,步步错。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并不是。往小了说,高考也只是万千人生选择中的一次,这一次未能遂心,下一次也还是有机会弥补,没有什么会完全一锤定音。
当然,如果可以在一开始选择时就走上正确的道路,在自己规划好的职业领域内如鱼得水,自然再好不过。如果你已经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未来职业,怎么选择合适的专业、怎么选择合适的职业、之后的若干年应当怎么规划,以及如果中途发现自己擅长的、所学的、想做的发生了偏差,应当怎么办。
高考填报志愿的日子有限,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爱好与生活的探索一向是无限的。如果可以,希望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你能一帆风顺;至少要在面对梦想与愿望的偏移时,也能遵从内心,走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