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望子成龙,为孩子的成长费尽心血,但有些教育方式却有待商榷。有人总结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提醒家长不要把爱孩子变成害孩子!
1、动辄体罚:就是在孩子面前宣扬暴力,严重者损伤孩子智力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是最熟悉不过的。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可悲!知道动辄体罚的害处吗?体罚会导致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认为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错误道路。
2、过分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溺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特殊,习惯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3、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元。反观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4、回避性教育:不如如何保护隐私,严重者导致性暴力犯罪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
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5、忽视情商:意志力薄弱,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甚至社交会有严重欠缺。
中国家长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孩子智力的成长,而忽略自信心、情绪管理和创新能力等情商的培养。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的培养。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情商培养抛之脑后。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学习工具,意志力薄弱、不懂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6、期望太高:孩子沦为家长实现自己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7、扼杀创新: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明显说明中国父母忽视孩子创造力得培养。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8、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和阶段性:完全奴役孩子或对孩子不管不问,后果不堪想象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考上清华北大也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连剑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呢?
9、忽视道德教育:不良品德的儿童,危及家庭,将来危及社会
在家庭中,大多数独生子女,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责任心等不良道德意识。在幼儿园,由于重智轻德思潮的影响,幼儿的品德教育存在严重缺失。众星捧月、重智轻德影响下,形成不良品德的幼儿,现在危及家庭,将来危及社会。
10、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二)我们总说如何如何教育孩子,却总是不明白,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父母本身。
1、许多父母光顾着着急催促孩子前进,却不知道如何照顾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尤其在沟通时,也会无意中以命令、威胁、羞辱、指责的方式,对孩子提要求。 “不许玩手机,赶紧做作业去!”(命令)“ 你作业再磨磨蹭蹭的,以后都不许看动画片了!”(威胁) “你这么小气,谁愿意和你交朋友啊?想想你这样子,我都为你难为情……”(羞辱)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要啥,给你买啥,你还这么不听话,我养你有什么用?”(指责)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小孩在高铁上不慎打翻了一瓶牛奶,乳白色的液体弄脏了车厢。他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孩子,不是处理现场,而是扇了孩子一巴掌。这一幕,被一位博主拍到传于网上,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许多网友表示,自己童年也有类似经历:“提出想吃一碗5块钱的烧鸭粉,被爸妈当着许多人的面扇了几巴掌加混合双打。”“摔了糖罐子,被打断肋骨和一颗牙齿,大冬天让我在雨夜面壁思过。”“从小到大我都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好,但有一次我不小心烧柴火把饭煮糊了,爸爸一棍子打得我站不起来。”……原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风港。
2、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美国作家马尔克斯曾说:“孩子们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我们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只是引导者。”蒋方舟曾说,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是与生俱来的。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记在心里。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就已经开始在意他人的评价。孩子在接收到这些负面语言时常常会产生烦躁、恐惧、内疚、伤心的情绪,被情绪影响的他们,很难去积极执行父母的要求。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是领路人,但如何做好父母,做好第一任老师,的确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反思、成长。教育家钱婷婷曾经这样说过:“育儿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并持续改进。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孩子的需求,并用自己的耐心去支持他们的成长。”不管原生家庭有多不幸,仍希望你能挣脱黑暗的束缚,并把温暖传递给下一代。
有些父母,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因为我生你养你,所以你要绝对听话。”“我是你爸/妈,我说了算。”他们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感,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自由,也让自己陷入了狭隘与偏执的囚笼。
电视剧《他从火光中走来》中,女孩孙梦在大学交往了一个男友,但父母却极力逼她分手。本来就已抑郁的女孩一时想不开,准备跳楼自尽。黄景瑜饰演的消防员,从女孩的遗书中了解到她喜欢和男友去吃烧烤。于是他迅速买来烤串,试图用熟悉的味道唤醒女孩的美好记忆。
女孩闻到烤串的香气,眼中逐渐泛起一丝波澜。最终,在消防员的耐心劝导下,女孩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然而就在这时,女孩的母亲急匆匆赶来。她看到被救下的女儿,不仅没有应有的喜悦,反而愤怒地扇了女孩一巴掌,咆哮道:“你疯了?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爸妈养你这么多年,养出你这么个玩意来!”这一巴掌如同晴天霹雳,将女孩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扑灭。 到了晚上,她再次站在高楼,一跃而下。这次,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她。而她的父母,却还在责怪警察出警太慢,未曾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女儿造成了多么深重的伤害。生活中,不乏有父母存在这样的行为:
给孩子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做不到就严厉斥责,甚至施加体罚;监控孩子的日常生活,试图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偷看孩子社交媒体上的聊天记录,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干涉孩子的交友、择校,甚至职业选择,剥夺他们的自主权;……然而,孩子,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我们的子女。
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写:“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尊重孩子,是爱的前提。真正的爱,不是束缚,不是控制,而是理解与接纳,是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3、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这样一段话:“父母的情绪好能让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助推器;父母的情绪不好,会让孩子感到郁闷、自卑,是促使孩子消沉、学业止步不前的导火线。”
文学家胡适,虽然早年丧父,但在情绪稳定母亲的保驾护航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温文尔雅、有长者风度的思想家。当胡适和他大哥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母亲都会细心记下。等到周围人都散去的时候,才耐心地教导孩子认错。
母亲的大嫂和二嫂脾气暴躁,经常板着脸、撅起嘴,打骂小孩子出气,甚至嘴里不依不饶、指桑骂槐,吓得孩子们哭声连连。在这样的环境下,胡适的母亲依旧保持着柔软,营造积极、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
胡适后来夸赞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父母的情绪,塑造孩子的性格。就像英国媒体人沙曼·萨瑟兰曾说的那样:“孩子需要的是不断的爱和扶持,而不是过度的担忧。”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创造松弛感的家庭氛围,养出高幸福感的孩子。健康的鼓励,会建立孩子的内在评价系统,别人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是一个人内心力量的源泉!
4、反省上一代,治愈下一代
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亲人,但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或许可以反省父母错误的教育模式,避免重蹈覆辙。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女儿在端一锅排骨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整锅都甩出去了,女儿内疚地哭了起来。朋友以为女儿烫到了才哭,当得知女儿是因为害怕,她笑着安慰道:“来,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今天家里的狗走了大运啊,能吃顿好的了。”
女儿破涕为笑,而朋友鼻子一酸,联想起自己幼年因为打碎一个碗,被妈妈追着打、被爸爸辱骂了整整一年的经历。如今她才后知后觉:那不是天大的事,也就一个碗而已。
幸好,她没有长成自己讨厌的模样,而是在安慰孩子的时候,治愈了当初那个深陷混乱、恐慌不已的自己。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毁坏了小提琴,伤心欲绝。妈妈的做法是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爸爸则是寻找修理小提琴的方法。而女孩的弟弟也被感染,表示自己可以赞助二十元,买新的小提琴。
很多人看完才明白:原来,教育也可以温柔且有力量。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才是一个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
有话好好说,有事一起扛。给孩子足够多的包容和理解,他们才能不紧绷、不内耗,才能不用那么小心翼翼、畏手畏脚,才能生出信心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一个家庭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有些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行控制之实,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真实感受。他们以家长的权威自居,高高在上,暴力沟通,却从未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给孩子留下的,往往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当然,虽然我们常说原生家庭影响重大,但它绝不应成为逃避自我成长的借口。无论原生家庭如何,那些童年不被爱的人,依然有机会重新养育自己。我们无需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而是可以勇敢选择,以温暖的方式爱自己和下一代。让过往的伤痛成为成长的垫脚石,让心灵的创伤得以抚平。愿我们都能拥抱自己,疗愈过往,用爱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