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战歌,激励着朴实的志愿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在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仍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对于抗美援朝的结局,日本人特别的震惊和不解,毕竟志愿军只有步兵和落后的装备,整体实力甚至还不如当年的侵华日军。可是日本在二战中却惨败给美军,然而没过几年,打败过日军的美军竟然败在了志愿军手上,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日本展开了对抗美援朝的研究,他们终于发现,志愿军凭借着七个“不可思议”的力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么,日本人究竟发现了哪七个“不可思议”的力量呢?
图丨志愿军
抗美援朝实际上是整个朝鲜战争的第二阶段。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以爆发的朝鲜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冲突为起点,至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为止的一场战争。
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是朝鲜北方以势如破竹而将朝鲜南方打得溃不成军,几近到灭亡的最后时刻。1950年9月美帝纠集了所谓的“联合国军”,悍然侵入朝鲜发起了仁川登陆。把已经夺取朝鲜90%以上领土的,朝鲜北方军队碾压到了中朝边境。
面对美帝的险恶用心,为了援助兄弟邻邦、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做出历史性的战略决定。1950年10月,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帝的侵略,由此拉开了朝鲜战争第二阶段的序幕,直至最终《停战协定》的签署。
图丨美国来犯
从时间上就不难发现,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建国还不到一年,我们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压迫、剥削和战争的消耗,早已经是破败不堪。
再加上老蒋撤离大陆前,不但运走大多数的黄金和外汇,而且绝大多数的城市也遭到破坏。新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家底”,可以说自给自足都很成问题。
本来就面临着建国后百废待兴的艰巨挑战,加之国内残余敌人的恐怖活动。而此时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又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外部威胁。
在当时这种内忧外患的极度困难时期,很多国家、甚至包括苏联都判断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就连我们国家内部当时也有不赞成出兵的声音。
图丨新中国成立
然而新中国的领袖们,着眼于未来几十年和平的战略考虑,毅然决定——新中国扛起这场以“一国抗击多国”的正义战争。
以历史的眼光去回望当年的这个抉择,不得不佩服领袖们的战略高度和抉择勇气。然而,战争是现实且残酷的,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在刚刚入朝,就以纯步兵痛打“武装到牙齿的陆海空联合军队”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的第二个发现。
图丨入朝
隐秘战线的情报战,历来受到我党和我军的高度重视。经过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的洗礼,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时,我军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情报攻防作战模式。
虽然技术落后,但是我军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和现有条件,转化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
实际上,在志愿军大部队正式进入朝鲜之前,就已经有多支侦察部队进入朝鲜,提前就与朝鲜人民军、朝鲜游击队进行情报共享。
而且还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情报侦查,原本就有很多朝鲜族的将士们,在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战斗。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主动请缨,参加这次的抗美援朝,所以在语言、民族等方面几乎没有障碍。
图丨行军
我们的战士与南朝鲜士兵,在体态、样貌上原本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加上很多同志都具备一定的朝鲜语沟通能力。在前期的侦查中,也采用了渗透和化装的抵近侦查方式,更是直接获取了关于敌人军队部署、兵力配置、交通情报等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这些情报通过我们情报人员的双腿、双手和双眼编织的传递网络,被迅速地送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和国内领袖们的办公桌上,为志愿军的正确军事策略提供了保证。
正是因为情报的严密和高效,才创造了志愿军第40军118师入朝后仅几天,就迅速完成了对北镇守敌的作战部署和快速出击。由此首战告捷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图丨首战告捷
作为攻防兼备,就必须要提到情报的防守,在这方面志愿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国内与老蒋对战的几十年间,常见老蒋的情报被中共获得,很少出现老蒋可以破获中共情报的场面。这就要归功于周总理亲手缔造的情报战线,所拥有的严密、安全和有效。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很让美帝头痛的就是,他们几乎获取不了志愿军的情报,所以在军事部署上总是慢半拍。情报虽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最终将情报转化为战斗的胜利,还是要落实到作战能力和作战实力上。
而当时我国和美帝综合国力相差悬殊,军队装备和军事实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志愿军是怎样在如此不利的情形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呢?
接着,日本人很快就找到了第三个“隐秘实力”
图丨情报部队
夜战成为志愿军的进攻代名词,每当夜幕降临时,美帝的士兵们就开始了一天当中最提心吊胆的时刻。但凡阵地外有任何的响动,美帝的士兵们都无比恐惧,生怕听到志愿军那可怕的哨声和笛声。
因为那将代表着志愿军到了眼前,甚至很多战后的美帝士兵回忆。他们最大的祈祷就是整晚不要听到这种哨音,那是像死亡一样的恐怖声音。
志愿军的多数进攻之所以选择在夜晚或者凌晨,实际上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我们只有步兵和轻武器,而美帝的军队则是世界上装备水平与实力最强的。
远程有飞机和战舰火力打击,中程有各种口径的火炮覆盖,近程有各种轻重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攻击与掩护。在面对这样强悍且不用考虑成本,和节约的立体战争机器面前,直接的“硬刚”就是以卵击石。
图丨志愿军部队
选择夜战,既可以借助夜色的掩护,也可以迅速接近敌人,实现措手不及的突然性战术目的,同时,夜晚也会阻碍敌人高空飞机和中远程炮火的投入使用。
使得志愿军此时的对手只剩下坦克和步兵;还有就是夜晚的敌人警戒效率会大打折扣,给志愿军有更多的机会实施机动、靠近和突入。
夜战是整个抗美援朝中,绝大多数中小型战役的主要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志愿军近战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武器实力不足的劣势,更可以给敌人造成恐惧和恐慌。像消灭北极熊团、奇袭白虎团等经典战例,都是夜战的典型打法。
凭借着超强的夜战实力,让美帝也发出了“夜晚的月亮下,是属于志愿军的”无奈感叹。抗美援朝是全面的战争,志愿军最终的胜利也不是全部依赖于夜战。
白天的两军对战以及几次大型战役,志愿军又是用什么策略取胜的呢?还是接着看,日本人又发现了什么吧。
图丨志愿军部队
俗话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战争中的快速机动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往往就是那短短的几分钟,就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和结局。
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113师在经过一场战斗还未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了命令:“要在一夜急行军一百四十多里,抢占三所里”。
在第二战役中,美帝面对志愿军强大的攻势开始收缩败退。而整个战役的焦点就落在了三所学校里,这里是美帝败退的必经之路,抢占三所里的就是对美帝彻底包围的最后一环。
113师在师长的率领下领命出征,14个小时内完成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这简直就是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任务。
图丨抢占三所里
志愿军们不顾一切的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快速机动,即便是已经尽可能的轻装奔袭,所有不必要的全部扔掉。但是很快就来到了人体生理的极限,很多战士跑着跑着就睡着了,有的战士跑到吐血后仍然继续奔跑,有的战士也因此而累倒牺牲。
在翻越高达一千二百多米的长安山时,师长高喊到:“共产党员在前面,我第一个上,我能过去,其他人就能过去”,为了安全考虑,战士们前后都用绳子相连起来。
即便是这样,也时有发生战士们因困倦乏累,而不慎跌入万丈深渊牺牲的情况,志愿军们擦去泪水继续奔向三所里。
图丨疲惫
天色发亮时,113师克服了极大的生理困难,已经成功翻越长安山逼近三所里,然而此时敌人的飞机也出现在天空中。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发布了一道让战士们困惑的命令:“扔掉所有的伪装,全部集合到大路上,继续奔跑前进”。
原来这是师长出其不意的一招险棋,自大的敌人果然上当了。飞机上的美军飞行员,将113师误以为是前线败退下来的南朝鲜军队,不但没有发动进攻,还扬长而去。113师利用有利时机加快行军,终于赶在美帝之前占领了三所里,顺利实现对美帝败军的战略合围。
美帝用飞机大炮火力全开,始终无法跨越三所里一步,于是转向附近的龙源里突围。113师继续采取快速奔袭的方式,仅仅比敌人提前几分钟抢占了松骨峰,并死死地守住了这个咽喉要道。
图丨松骨峰阻击战
志愿军第38军就是凭借着比敌人快的这几分钟,彻底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彻底锁定了战争的胜利,第38军也是凭借此战获得了“万岁军”的称号。
光荣的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充分地发挥了快速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敌人的装备优势,也从而创造了中国步兵机动速度的世界奇迹。
这次的三所里奔袭虽然没有受到敌人飞机的攻击,但是敌人的飞机在几年的战争期间,确实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伤亡。
在没有制空的情况下,志愿军又是怎样与敌人的飞机做周旋呢?
图丨飞机
志愿军刚刚入朝时,由于没有空中力量,制空权就是零,美帝的飞机可以肆无忌惮地横行空中,给志愿军的后勤运输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由于后勤的能力有限,也就直接制约了志愿军战斗部队的攻击距离。
战争初期志愿军的运输汽车损失率高达40%以上。为了缓解敌人空中优势带来的压力,志愿军想起了中国人聪明的老祖宗,将古代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法运用到朝鲜战场上。
通过间隔1-2公里设置一个观察哨的方式,迅速在志愿军的后方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对空观察网,一旦发现有敌机,就通过枪声、挥旗等方式,接力式地将敌机信息传递开来。
地面的车队、部队都可以提前进行转移和伪装,很快就将运输汽车的损失率降到了1%以下,由此提高了后勤的支援和保障能力。
图丨后勤部队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硫磺岛一战中,输给了美军,他们认为是输在了装备、人数和火力上,然而日本人对志愿军的研究中,居然发现硫磺岛的失败理由是那么的打脸和脆弱。
原来对比朝鲜战场的上甘岭,当年日军的硫磺岛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这就更加让日本人想知道志愿军在上甘岭的秘密。
其实上甘岭的秘密日本人是领教过的,只是他们没有把这种“土八路”当回事,上甘岭胜利的关键就是志愿军找对了战术——坑道作战。坑道战实际上是来源于抗日战争时的“地道战”,只是将平原地面下的地道,改为了高山反斜面下的坑道而已。
坑道修建于大山的反斜面数十米的地下,是一个庞大的山体内的战斗网络,里面既可以储粮也可以屯兵,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堡垒。志愿军创造性地坑道作战,随着战争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化、完备的坑道作战理论。
图丨地道作战
坑道作战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白天抵御飞机大炮等重火力的打击,然后再利用夜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者出击夺取阵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迟滞敌人、消耗敌人。
同时还可以保存己方实力的战术手段,迫使敌人无法使用重武器和远程火力,只能与志愿军对阵短兵相接。战争的关键因素毕竟是人,志愿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应对美帝的先进装备和军事手段。
但是要想取得五次大战役的胜利,并最终将美帝打服停止战争,那肯定还有更加深奥的内在原因。
图丨志愿军部队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了三十万以上的功臣将士,他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中国军人历来就有视死如归的战斗品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面对世界头号战争机器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一般的前仆后继,更是让志愿军的对手也肃然起敬。
黄继光为了给战友开辟进攻的道路,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敌人的机枪口前,壮烈牺牲。
杨根思在率领连队打退美帝多次进攻,全连战士壮烈牺牲且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邱少云为了不暴露大部队的潜伏,任凭大火将自己无情吞没,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煎熬,直至牺牲而没有动弹一下。
长津湖战役中的英雄冰雕连等等。
图丨冰雕连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第50军,这支原国军部队在改编后仅两年的时间,就由一支旧军队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劲旅。在汉江南北两岸,以简陋的装备、悲壮的战斗,打出了阻敌五十昼夜的辉煌战果。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前仆后继的英烈功臣?
那就是中国军队的强大意志力,只要有这种精神信念的存在,就可以改变武器装备的天平。只要有这种精神意志的存在,中国军人就必将强大而自信。
日本这个怪异的民族,始终认为侵华战争中的他们没有战败,或者说至少不是被中国人直接打败的,他们将那场战争的结束归咎于美国的原子弹。
然而,这次对志愿军的深入研究,日本彻底承认了其在侵华战争中被中国打败的现实。
图丨日本投降
美帝在志愿军面前,遇到了第一次的失败,而且是在拥有绝对优势和实力下的失败。
敌人留下了一句“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而无奈选择停战。
那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来自于那场战争的胜利!